文化建设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建设

花棍飞舞承旧俗 铜钱碰撞启新程

发布时间:2025-09-29 来源:学习强国
【字体大小:

涡河与淝河交汇处的涡阳县曹市镇,有一种流淌百年的声音——铜钱撞击竹棍的“哗哗”脆响,伴随着节律分明的舞步,这便是被誉为“喳啦叽子”的曹市花棍舞。

花棍舞的诞生,藏着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与艺术觉醒。65岁的第三代传承人牛民记得,这门艺术的前身竟是贫困年代的讨饭工具。直到20世纪50年代,曹市梆剧团的老演员牛清林成为关键推手,他在排戏之余悉心教授花棍技法,带领众人打磨编排,将单一的谋生技巧发展为完整的舞蹈艺术。表演人数从一人独舞,到三五人搭档,再到如今数十人的集体展演,花棍舞在传承中不断生长。牛伯年、李洪泰接力传承,牛民接过衣钵,如今王素侠等新生代又扛起大旗,四代人的坚守让这根花棍从未落地。

作为舞蹈的灵魂道具,花棍的制作藏着古朴匠心。选用直径3至4厘米的木棍或竹竿,截成一米左右的长度,两端挖透空孔洞,嵌入四五枚铜钱或小铜钹。舞者摇动时,铜钱撞击孔壁发出清脆声响,与肢体动作形成奇妙共鸣。在曹市镇政府广场上,身着青花布衣的舞者手持缠金线的花棍,或碰击肩背,或轻敲膝足,或双棍相击,铜钱声时而急促如骤雨,时而舒缓如流水,成为最灵动的伴奏。

“自娱娱人”的特质,让花棍舞在民间扎下深根。过去,艺人们走街串村表演,填补了劳动人民娱乐生活的空白;如今,春节庙会的巡游队伍里、民俗展演的舞台上、公园广场的晨练人群中,都能看见花棍翻飞的身影。其舞姿兼具刚柔,从肩到脚的全身律动形成统一动律,摇棍、击身、对敲等动作配合默契,既保留了民间艺术的质朴,又暗含着集体生活的秩序美感。这种特质让花棍舞超越了单纯的表演,成为地域文化传播的纽带。

在时代浪潮中,花棍舞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它从梆剧团的附属表演,发展为独立的群文舞蹈;从田间地头的即兴演出,走进非遗展厅的聚光灯下。如今,习练者逐年增多,老艺人带徒弟的场景在曹市时常可见。铜钱的脆响穿越百年,从谋生的信号变成欢乐的符号,从个人的技巧化作集体的记忆。

涡水汤汤,文脉绵长。曹市花棍舞的每一次翻飞,都是对历史的回望;每一声脆响,都是对生活的赞颂。这根承载着四代人坚守的花棍,正在皖北大地上续写着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