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实践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明实践

青春暑期“三下乡” 共绘乡村振兴多彩篇章

发布时间:2025-08-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小:

为挖掘乡村特色产业潜力、拓宽村民致富渠道,近日,亳州学院经济与管理系“青禾笃行”乡村振兴实践团奔赴涡阳县高公镇,深入慕营村水产养殖基地与河北村生姜种植基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以青春实干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慕营村水产养殖基地今年首次试水罗氏虾养殖。当地村委将闲置校舍改造为标准化养殖基地,科学规划池塘大小与水深,并配备底部微孔管道增氧系统。实践团成员在参观时,围着基地负责人不停提问,实践团成员李同学问道:“咱们这增氧系统是全天开启吗?在不同天气情况下,会不会有调整呀?”基地负责人笑着解答:“这系统可智能着呢,能根据水体溶氧量自动调节,晴天中午开一会儿,阴雨天就得多开一阵子。”由于罗氏虾对水质要求严苛,基地需定期检测溶氧量、pH值、氨氮含量等指标,确保水体环境适宜生长。

看着技术员认真记录检测数据,实践团成员王同学感慨道:“养虾真是门精细活,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对罗氏虾生长的精准把控,这才是科学养殖呀!”基地从养殖容器搭建、虾苗投放,到饲料精准调配、日常换水管理,各环节均在探索中有序推进。尽管是首次试养,但集中化养殖模式便于精细化管理,虾苗存活率显著提升,成功实现高效养殖,为村民带来可观经济效益,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随后,实践团前往河北村生姜种植基地。连片姜田绿意盎然,饱满的姜块长势喜人。成员们走进田间地头,向种植户详细了解选种标准、培土技巧及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技术要点。该基地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土壤与气候条件,推行标准化种植流程,生姜品质稳定优良。但调研发现,当前生姜销售渠道较窄,主要依赖本地及周边小规模收购,尚未建立稳定的外销网络,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效益提升。实践团成员与种植户深入交流,重点围绕拓宽销路方向展开探讨,为后续对接更广阔市场提供了新思路。

此次调研紧扣“产业振兴”主线,实践团既关注慕营村罗氏虾特色养殖等新兴产业的起步探索,也聚焦河北村生姜种植等传统产业的销路难题。成员们充分运用专业知识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全力推动高公镇特色产业稳步前行,以青春力量为乡村产业发展添砖加瓦,助力绘就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