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曲艺的独特魅力与传承之路
在中华戏曲文化的百花园中,地方曲艺如繁星般璀璨,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涡河憨腔,这一诞生于涡河两岸的民间曲艺,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历经百年岁月洗礼,依然在皖北大地传唱不衰,成为当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涡河憨腔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源与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紧密相连,最初是农民们借鉴清音、琴书、鼓书等民间曲艺小调,后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部分唱法,逐渐发展成型。涡河憨腔先后经历了三代人的继承和发展。到了1980年,第四代传承人丁延果正式成立民间艺术演出团并领取《营业演出许可证》,他对涡河憨腔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传承与发扬。
涡河憨腔的唱腔极为独特,兼具抒情与豪放的特点,优美动听,令人陶醉。其唱腔分为上腔、平腔、下腔,由于下腔使用较多且声音粗犷,故而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憨腔”。这种唱腔杂糅了传统泗州戏的婉转动听,结合了传统琴书的韵律,又融入了陕西老腔的浑厚有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同时,它还借鉴了大鼓书、琴书、坠子、泗州戏等民间曲艺小调的多种唱法,自成一体,十分接地气。在表演时,演员们运用纯正的地方腔音,配合生动的表演,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内容方面,涡河憨腔的作品多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早期多为民间故事、传说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如今,像丁延果这样的传承人,积极将党的政策、环保、民生工程、扫黑除恶等主题融入到创作中。例如他的作品《父亲真的不容易》《脱掉扶贫帽走路都想笑》《精准扶贫创辉煌》等曲目,均来源于乡亲们的真实故事,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深受百姓喜爱。
为了让涡河憨腔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丁延果不断创新。他借助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作品、开通直播,将涡河憨腔传递给更多网友。他原创的《婆是妈》《老来哭》等短视频深受网友喜爱,为账号带来上百万粉丝关注和超800万点赞。2021年,丁延果带着家人登上星光大道的舞台,向全国人民展示涡河憨腔的独特魅力。他表示,要把涡河憨腔唱响祖国大地,做乡村振兴的文化使者。
涡河憨腔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涡河两岸人民的情感与记忆,2022年5月,它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传承人的努力与创新下,它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相信在未来,这一独特的民间曲艺将继续绽放光彩,为中华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