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村镇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村镇

“户兑料、村出工”砌出和美新家园

发布时间:2025-07-28 来源:安徽日报
【字体大小:

一个曾经脏乱差的皖北村庄,如何在极小投入的情况下实现华丽蜕变?

涡阳县丹城镇王阁行政村张备自然村的创新实践,给出了响亮答案:一场由村民自发深度参与的“家园变形记”,探索出一条“户兑料、村出工”的低成本、可持续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径。短短半月,村民主动捐出旧砖瓦12万块、老物件200多件,合力将村庄蝶变为“路畅、村洁、户净、人和”的宜居新家园。

旧砖瓦砌出精巧花园,废石料铺就蜿蜒步道,坛坛罐罐化身独特景观……大暑时节,记者在张备村看到,昔日的废弃物被赋予新生,成为装点家园的新景观。

“群众刚开始不理解,甚至认为我们是‘瞎胡闹’。”回忆过去,王阁村党委副书记陈秀兰坦言。两年前,人居环境整治的号角吹进张备村,迎来的不是热情响应,而是普遍的疑虑。

“环境有啥好整的?农村多少年都这样了。”“门口都不让放东西,放哪去?”村民张治山、亚永英的想法颇具代表性。

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整治资金,想撕掉“脏乱差”标签,似乎遥不可及。

如何破局?王阁村“两委”立足实际,大胆创新,提出了一个接地气的方案——“户兑料、村出工”:动员村民捐献家中闲置的旧砖瓦、老物件、废石料等,村里则组织人力和公益岗位,将这些“沉睡的资源”巧妙转化为建设村庄的“宝贝”。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变废为宝、发动群众、成本共担、成果共享。

然而,创新之路并非坦途。“自己家的东西肯定不愿意捐。”村民张志业、展自蓝的想法反映了推行初期的阻力。

村干部没有急于争辩,而是沉下身子,带头示范,领着队伍一家一户实地规划——“张家花园怎么垒?”“李家鸡圈怎么改?”“王家柴草如何放?”白天丈量公共空间,夜晚入户帮群众“算三账”:提升健康指数的环境账、盘活闲置资源的经济账、留住乡愁记忆的文化账。由老党员、老教师组成的攻坚队,实施“一户一策”精准施策。

转变始于看得见的行动和实效。村干部带头捐献石磨等老物件,让村民看到了诚意。当首批整治点焕然一新后,疑虑开始消融。

“看到了变化,我也主动参加了。”张治山说。“他们带头捐了,我也捐。”亚永英的想法随之转变。星星之火迅速燎原,村民很快捐出大量旧建材,腾退公共空间3600平方米。

“利用村民捐赠的物资,张备村节省了约80%的材料费,建成了3个口袋公园、2公里生态步道。”王阁村党委书记王继元介绍。

“以前没用的废品,现在美化了环境。”张志业感慨道。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新建的广场成了村民茶余饭后交流的新天地。

环境的改善催生了发展“钱景”,加速在外务工人员回流。目前,已有返乡青年创办了3家农家乐、5个家庭农场。

“环境美了,道路好了,在家乡发展很有前景。合作社现在每年能赚二三十万元,收益可观。”涡阳县宏利好运来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丁胜利表示。村庄焕发的活力,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张备村探索的“路畅、村洁、户净、人和”新风貌,其核心经验“户兑料、村出工”“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办成事”,被总结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张备模式”。

丹城镇党委副书记李博介绍,该镇以“张备模式”为蓝本,通过政府搭台、分类施策,推动全镇村容村貌“颜值”与“品质”双提升。目前,该镇已完成65个“清洁村”整治,整治率达58.6%。同时,积极探索党员包片、村民包户的长效管护机制,融入村规民约,运用红黑榜、积分制等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确保整治成果长效保持。

“张备模式”的经验价值得到广泛认可,被纳入涡阳县农村改厕、黑臭水体治理等专项工作,同时被省农业农村厅在《安徽农业农村信息》上刊发推广,成为皖北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样本。

如今,这颗创新的种子正在涡阳大地生根发芽。涡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马振秀介绍,今年计划投入4000万元衔接资金全域推广该模式,对通过验收的村,每村奖补1万元至3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已推广改造自然村922个,群众自筹资金超过1300万元,实现了从“要我改”到“我要美”的深刻转变,一批村庄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