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村镇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村镇

一线调研:乡村"变形记"

发布时间:2025-07-23 来源:涡阳之窗
【字体大小:

乡村如何焕新颜?又该怎样少花钱多办事?涡阳县丹城镇王阁行政村张备自然村,用一场村民自发的“家园变形记”,给出了一个充满智慧的答案。短短时间,村民捐出12万块旧砖瓦、200多件老物件,让一个曾经的落后村庄,蝶变为“路畅、村洁、户净、人和”的新家园,更探索出一条“户兑料、村出工”的低成本可持续环境整治新路子。记者带您走进张备村,解开它的“变形密码”。

“环境有啥好整的?农村多少年来都是这样。”“门口都不让放东西,你说不放门口放哪去呢?”脏乱差曾是张备村的标签,2023年4月,当人居环境整治的动员令传到村里时,引起的不是响应,而是此起彼伏的质疑声。

丹城镇王阁村党委副书记陈秀兰说:“群众都很不理解,认为我们在瞎胡闹,甚至有些干部也觉得我们村比较落后,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开展卫生清理工作有难度。”

面对困局,村两委没退却。硬骨头怎么啃?他们想出“户兑料、村出工”的妙招——发动村民捐出自家的旧砖瓦、老物件、废石料,村里则出工出力,把这些“废品”变“宝贝”。

丹城镇王阁村党委书记王继元说:“确实难,一开始大家都不愿意,但是再难也得干。”

村民听说要捐东西,刚开始都反对得厉害,此时村干部也不和群众争辩,带领公益岗位一家一家的规划,“张家花园怎么垒”“李家门口鸡圈怎么治”“王家门口柴草怎么放”。

光靠嘴说,群众没有概念,所以干部们先干,让群众看到家门口的变化,主动参与进来。

就这样,在村民的不理解中,张备村开始了缓慢的蜕变。王阁村发动老党员、老教师组成攻坚队,采取"一户一策"工作法——白天丈量公共空间,夜晚入户帮群众算细账:算清环境账提升健康指数,算清经济账盘活闲置资源,算清文化账传承村落记忆。

转变如星火燎原。短短半月,村民累计捐出旧砖瓦12万块、老物件200余件,腾退公共空间3600平方米。

丹城镇王阁村党委书记王继元说:“我们村修建的材料主要是村民捐的,整体来说节省材料费大约有80%;同时我们还利用村民捐赠的物资建成3个口袋公园、2公里生态步道。”

材料是捐的,劳力靠村里有手艺的公益岗。旧砖瓦砌成了花园围墙,废石料铺成了生态步道,坛坛罐罐装点了角落,昔日的废品华丽转身。

废物再利用,资源再整合,通过全民参与打造、提升,张备村处处是田园,满目是风光。在外务工人员也开始回流,目前张备村返乡青年开办了3家农家乐、5个家庭农场。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张备村已初具“路畅、村洁、户净、人和”的新风貌。该村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面探索出一条皖北村庄打造和美宜居乡村的新模式。

以“张备模式”为蓝本,以“四捐”为抓手,丹城镇通过政府搭台、分类施策、多措并举开展清洁村建设,推动全镇村容村貌“颜值”与“品质”双提升。截至目前,该镇已完成“清洁村”整治65个,整治率达58.6%。

“张备模式”在推广过程中衍生出“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办成事”等变体,被列为全县人居环境整治典型。其经验被纳入我县农村改厕、黑臭水体治理等专项工作中,同时还被省农业农村厅在安徽农业农村信息上予以刊发,供各地学习借鉴,成为皖北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样本。

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马振秀表示:“我县借鉴‘张备模式’的成功经验,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整治‘脏乱差’,建设干净整洁有序的村庄环境。今年我县计划投入衔接资金4000万元,在全域推广‘张备模式’,对通过验收的村,每村奖补1-3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已推广该模式改造自然村922个,群众自筹资金超130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要我改’到‘我要美’的转变,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示范带动,一批村庄村容村貌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依靠村民智慧和双手打造的“变形记”,一场没有高昂成本的环境整治实验,张备村用最朴实的方式证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资金是保障,但激发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才是“点石成金”的关键密码。“张备模式”正在涡阳大地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贡献着来自基层的智慧和力量。(陈少锋 高斌 刘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