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村镇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村镇

刘景平:放下粉笔握民情

发布时间:2025-07-08 来源:中安在线
【字体大小:

  7月3日,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小亳芍”乡村振兴促进团,在指导老师韩路路带领下一行11人,走进涡阳县曹市镇辉山村,对驻村第一书记、亳州学院教师刘景平进行访谈。

  “当老师面对大学生,侧重学术研究与教学;驻村后面对村民,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刘景平笑说,他本是学术领域探索者,如今却在辉山村土地书写“新篇章”。

  初驻村时,专业术语是沟通“绊脚石”。村民要的是直白管用的话,不是学术词藻。刘景平积极调整,把“大白话”炼成与乡亲交心的“密码”。化解邻里纠纷,用心理学共情;讲解政策补贴,用生活化比喻。这接地气的转变,让他成了村民信赖的“自家人”,也让语言成为敲开乡土之门的“砖”。

  为摸清辉山乡村振兴脉络,“小亳芍”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数次筹备,围绕他的角色转变、驻村任务设计访谈。团队分工协作,记录、提问、复盘,把对话转化为洞察乡村的“一手资料”,这是青春力量与乡土实践的双向奔赴,用调研为振兴“探路”。

  在曹市镇政府和辉山村党委支持下,经刘景平提议并深入调研,辉山村道路安全、农田基建和公共设施短板等问题被逐一梳理。政府及交通、水利、文旅等相关部门协同推进,一系列惠民工程落地见效。G344国道新增减速带与交通信号灯,显著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农田道路完成硬化改造,配套建设灌溉水井,实现旱涝保收;荷花塘、烈士陵园也完成升级改造。“看到村民雨天不用踩泥路,一切付出都值得!”刘景平话语满是对乡村旧貌换新颜的欣慰。

  刘景平在辉山村产业发展中,针对土地有限、项目和资金少的困难,提出解决思路。在政府等给予方向指引与资源协调预期下,一方面探索向上大棚分层种菜、向下地下多层利用拓展空间,提高亩产量;另一方面借鉴长丰县红桥村经验,学习粮食种到国外做法,拓宽产业发展思路。

  驻村不是“单打独斗”,是带着乡亲一起跑。刘景平的振兴观里,“共富”是尤为关键的理念。他为乡村发展出点子、拓渠道,让年轻人创新力化作乡村振兴“新引擎”。

  从讲台到田埂,变的是场景,不变的是沟通初心。如今,刘景平仍在“架桥”路上,用语言连起城乡,让政策落地、民心凝聚;以实干带动产业,让乡村造血、活力满格。这位“跨”界书记的故事,是涡阳乡村振兴的缩影,而这背后,是政府引领、部门协同,基层实干者携手奋进的生动实践。(张蕊蕊 周婷婷)